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2022.07.13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辩证唯物论)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和形态

  1. 物质

    1. 物质范畴的变迁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气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

      3. 物质的科学定义

        1. 马克思: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
        2.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3.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4.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注意是方式,不是形式)

    5. 物质的统一性

      1. 意识统一于物质;

      2.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展。
        •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问题串联:

    1. 物质的范畴(各种唯物主义)?
    2. 物质的唯一特性?
    3.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在后边))
    5. 物质的统一性?(1,2,3.1,3.2,3.3)
  2. 运动

    1. 运动的概念: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 运动: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 运动与静止

      1.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 相对静止还是一种运动,只是一种特殊的稳定的状态
      3. 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物质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4. 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5. 静止是运动衡量尺度

    问题串联:

    1. 运动是物质的?
    2. 运动与静止:绝对/相对?有无条件?谁暂时不变?相互依赖!
    3. 运动的衡量尺度?
  3. 物质运动

    1. 物质运动存在形式时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2. 物质运动关系物质运动不可分割,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只承认运动,唯心主义;只承认物质,形而上学)

    3. 时间和空间

      1.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行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 eg. 空间的性质依赖于物质分布及其运动状态 √ eg.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贮藏所",(错)

        eg.狭义相对论 (口诀1:时空是(绝对)客观的 and 时空与物质运动是并存的) 时空不是认识形式、观念形式是客观的

      2.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一维性

      3.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延展性伸张性,特点:三维性

      4. 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口诀2:有限无限看搭配

      5. 物质运动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eg. 时空不会变,但有时感觉时间过得快/慢 (口诀3:绝对相对看参照

    问题串联:

    1.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 物质运动的关系?
    3.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
    4.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几维?
    5.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几维?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意识

    1.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2. 意识的本质

      1. 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主观映像
      2.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3. 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问题串联:

    1. 意识的起源?
    2. 意识的本质?
    3. 意识在内容上与形式上,主观客观?
  2. 意识与物质

    1. 物质决定意识

    2.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问题串联:

    1. 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
    2. 意识的能动性x4?
  3. 规律

    1.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不能随意创造规律)

    2. 第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3.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

      1.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 第四,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问题串联:

    1. 尊重客观规律是什么的前提?
    2. 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需要什么?
    3.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 实践

    1.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5. 哲学的基本问题

    1. 总的来说: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3.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

开局摘要:

  •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 联系:多样性、条件性、普遍性、客观性
    • 发展:是个过程
  •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内容与形式
    • 本质与现象(& 真象,假象,错觉)
    • 原因与结果
    • 必然与偶然
    • 现实与可能(& 可能,不可能,抽象可能,现实可能)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质量互变规律

    • 否定之否定规律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两个原理:选择、分析)

【多条普客】

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1. 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

  2. 联系的普遍性

    1. 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2.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3.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是通过中间性的联系和过渡性环节而实现的
  3. 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4. 联系具有条件性

    1. 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2. 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
    3. 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
  5. 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17年考过了);

    新事物不是新出现的事物;(不看时间 ,而是看: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远大前途;

    发展是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

  6. 发展是个过程;任何事物都应该从其暂时性的角度去理解 (发展:新取代旧,创新、突破) 现存的应该是灭亡的!——!现存状态不是永恒的 eg.现存的事物都是合理的(错)😁 ——这句是黑格尔的,理:绝对精神× eg. 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

小结:

  1. 联系:多条普客
  1. 发展:1. 实质是运动。2是个过程(新事物产生就事物灭亡)(暂时性)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三个原理:选择、分析)

  1. 内容与形式:不太可能作为正选(真题)

    内容是形式存在的基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2. 本质与现象(重要)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1.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3. 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4.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1.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2.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5. 假象与错觉

      1. 假象客观的,也是现象,歪曲地表现本质
      2. 错觉主观的,不是必然由假象引起,也有可能是由真象引起
      3. 都是客观范畴,注意几个“一定”的表述
    6. 感性认识不可靠(错) 感性认识有局限(对)

  3. 原因与结果

    1.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2. 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3.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1. 相互区别:不一定只要是先后发生的就是因果
      2. 相互依存转化:前后相继 相互制约 ,不一定先后发生eg.昼夜更替,不是因果
    4. 因果关系带来的启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 必然与偶然

    1. 必然: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2. 偶然: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既包含必然的方面,也包含偶然的方面

    3. 必然与偶然(【机会机遇】),趋势,都是客观的不可人为选择的

    4. 必然偶然相互依存:必然寓于偶然,偶然背后有必然(比如社会主义与苏联)

      1. 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必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2. 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在似乎是偶然起支配作用的地方,实际上是必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制约着偶然的作用形式及其变化
    5. 必然偶然相互转化 eg.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5. 现实与可能(真题中不会作为正确选项)

    1. 现实中有无根据与条件

      【可能】:通过努力,可以变为现实(考研上岸) 【不可能】: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变为现实 (水中捞月)

    【抽象可能】:概率小(大海捞针) 【现实可能】:概率大(考上研究生)

    1. 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例题 两者之间选成对子的选项 羊吃草不一定必然割羊草等等

小结:

  1. 内容与形式:内容-(B)>形式;内容<-(D)->形式

  2. 本质与现象(& 真象,假象,错觉)

    1. 本质 - 理性思维,普遍,稳定;现象 - 感官所感知,具体,多变
    2. 真象假象都客观,都可以引起错觉,错觉主观
  3. 原因与结果:不是先后顺序

  4. 必然与偶然:必然<-(I)->偶然

  5. 现实与可能(& 可能,不可能,抽象可能,现实可能)

注例:

A-(B)>B:A是B的基础

A<-(D)->B:A决定B,B反作用于A

A<-(I)->B:A寓于B,B背后有A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矛盾——五个原理:选项、分析) (质量互变:选择) (否定之否定:选择)

  1. 总论

    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方法
    4. 矛盾是:“客观的”对子 eg.夫妻、升降、多少...。eg. 调和矛盾(错!矛盾不可调和,矛盾本来就是对立统一)【调和矛盾:错】
  2.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中看到:正反义词、转化等,想到此原理,单选:(【根本】,【核心】,【实质】这一类的keywords优先选矛盾)也即矛盾搭配...就一般是√的。看到对子【医患】【师生】【祸福】想矛盾材料出现正反义词的时候

    1. 同一性 「统一属性,对立面 相互依存寓于整体,相互转化」

      1.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eg.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2. 斗争性:对立属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形式多样(力量对比 eg.对手)

    3.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eg.床头吵架床尾和——夫妻)
      2.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4.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 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4. 斗争性: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 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5. 斗争性: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否定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新的统一体 eg.男女py→夫妻)
    5.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方面。

    6.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过程和结果。(eg. 正因为矛盾统一对立统一或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绝对同一(错!没有绝对同一,但有包含差别、斗争的同一))(同义转述:不包含差别的同一是不存在的【√】)

    7. 解决矛盾的形式多样【矛盾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解决:错】

  3.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我们所熟悉的“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就是对矛盾的普遍性的形象表述。客观的——问题和矛盾不能回避,一定会出现——要正视矛盾并解决它一定会有新问题出现【普遍性】=【共性】=【一般】;**eg.材料:XXX确实带来了新问题

    2. 特殊性: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去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特殊性】=【个性】=【个别】

    3. 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不仅如此,在每一对矛盾中,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一方的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 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 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 要方面。“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 发展趋势。

      既要全面看待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抓重点和大势 主要矛盾:【矛盾体系】→的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是否是主要矛盾——是否在矛盾体系中 eg.足球篮球乒乓球,主要矛盾:足球 比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主要矛盾是经济 【次要矛盾】:从属地位,次要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对矛盾】→的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评价问题】:要抓住【主要方面】 eg.“经济发展的好\坏” eg.主流支流、大势所趋 eg.“无人驾驶技术好不好/无人驾驶研发与危险” 被支配→矛盾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矛盾的主要、次要方面可以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 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绝对无条件-共性(普遍性) 相对有条件-个性(特殊性) 相互依存 ⭐(普特)共性与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同义转述】不是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大部分“任何”都是可以双重否定的 (普特)方法论:我们要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再去进行举一反三推广运用 个别->一般->个别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 整体与部分——结构包含:比如 马腿和马 共性与个性——逻辑包含:比如 白马和马 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错!】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对)

  1. 质量互变(只考选择) 度:保持物质稳定性的【数量】界限(是一个【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就变成为他物 比如压死骆驼的1000根稻草,度是1-999 开区间 0:还没开始压 1000:压死,则(0,1000) 启示:要遵循适度原则(底线思维) 考点:①量变引起质变 ②坚持适度原则 量变:慢慢的变,渐进性的,连续性的 质变:渐进连续的——【中断、飞跃】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变化)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两者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一定引起质变 √ 【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不变论:一直量变,否认质变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忽视量变准备
  2. 否定之否定 这个原理从未考过,就算在选项中出现过,也是错误选项 内容: ①肯定:维持现存事物存在 否定:促使现存事物灭亡(与发展相呼应) ②🔺否定是【自我否定】 (外在否定❌eg.拔苗助长❌) ③否定环节联系新旧事物(更替发展)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对) 事物发展线性发展(错) 事物发展循环往复(错)

问题串联:

  1. 总论

    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主要规律?(3个)
    2.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3个中的一个)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1.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内涵?(同:相互依存+统一体,相互贯通转化;斗:排斥分离)
    2.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特点?(相对/绝对,有无条件)
    3.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性质?(对立/统一)
    4.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没A就没B & 谁寓于谁,谁让谁体现 & 构成矛盾运动)
    5.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x3[前提、吸收、转换] + 斗争x2[力量变化、统一体过渡])
    6.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地位?(条件不同,决定同一或斗争谁会成为主要方面)
    7. 和谐(和谐不是绝对同一)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 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什么?(矛盾无处不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辩证统一;个别->一般->个别)
  4. 质量互变

    1. 度;量变;质变
  5. 否定之否定

    1. 自我否定,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总论

  1. 维护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 客观辩证法: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2. 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3.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1. 辩证思维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首先就是要具备辩证思维能力。
  2. 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相结合。
  3. 系统思维能力:从事物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
  4. 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5. 底线思维能力:底线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
  6. 创新思维能力